太极拳“提肾阴”增功体悟 练拳发力要不要与呼吸配合

界关于练拳发力要不要与呼吸配合的问题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强调不与呼吸配合 , 另一种观点强调与呼吸配合 。 对此我们不应该简单地下结论 , 而应该首先了解气与力的相互关系 , 并把它放在一定习练阶段的条件下去分析 , 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

一、气与力的相互关系

1.气与力有密切的关系 。 气力是日常生活中人们经常使用的一个词 。 人都有这样一个本能反应 , 叫你抬一个较重的东西时 , 通常要先吸足气、憋住气后再把东西抬起来 。 特别是举重比赛时 , 通常要举几乎超出自己举重极限的东西 , 非吸足、憋足气不可 , 吸人的气少了或不足 , 就举不起来 。 另外 , 一些人可能会有这样的体验 , 在缺氧的情况下 , 会四肢无力 。 由此可知 , 气与力有密切关系 。 因此 , 人们通常把气和力联系起来 。 如这个运动员能将这个东西举起来 , 我们就说他的气力大;那个运动员举不起来 , 我们就说他的气力小 。
2.人体吸人空气会直接产生膨胀力(棚劲) 。 我们将吸人的空气吹人气球中 , 气球就会膨胀起来 。 气球之所以膨胀 , 是因为吹人气球的空气产生了一个向外的膨胀力 。 人体好比是一个气球 , 吸入空气后 , 也会产生膨胀力 , 使某个部位膨胀 , 最明显的体现在胸腹部位 。 胸腹会产生膨胀力好理解 , 人体经络属于脏腑 , 是人体气血的通道 , 它遍及全身 , 有规律地进行联络交会 , 把人体的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五官九窍、皮肉筋脉等组织器官联结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 因此 , 人们可以通过运气 , 使吸人的空气沿经络传导至人体各个部位 , 从而使各个部位产生膨胀力 。 按力学观点 , 大小、方向和作用点是力的三大特征 , 物体的膨胀力方向是沿物体内部指向四面八方 。 在各种劲力中 , 有一个最重要的、非常特殊的、具有八面支撑特性的力 , 叫做棚劲 。 这个捌劲实质上就是人体吸人空气产生的膨胀力 。
3.吸气会影响发力大小和人体健康 。 能量存在的形态多种多样 , 并遵循能量守恒定律 。 人体所发的肢体力也是一种能量 , 它既不会凭空产生 , 也不会凭空消失 , 只是从一种形态转变为另一种形态 。 那么 , 人体发的肢体力 , 是由什么东西转化而来的?是由人体内的蛋白质、脂肪、糖等物质 , 通过生化反应转化而来 。 在这个生化反应中 , 必须要有空气中的氧参与才能实现转化 。 氧气的多少与转化能量多少成正比 。 所以 , 人体在一定物质的条件下 , 吸入的空气越多 , 氧气就越多 , 转化的能量就越大 , 发出的肢体力就越大 。
空气中的氧气是人体能量转化中不可缺少的物质 。 人体运动中会出现两种情况:一是人体吸人的氧气较充足 , 它与其它物质发生反应产生的能量 , 能够满足人体运动时所需能量的需要 , 在这种情况下所进行的运动 , 叫有氧运动;二是人体吸人的氧气不足 , 它与其他物质发生的能量 , 不能够满足人体运动时所需能量的需要 , 在这种情况下所进行的运动叫无氧运动 。 无氧运动有害于人体健康 。

二、不宜超越习练阶段去讲求动作与呼吸配合

通过以上分析 , 我们了解到气与力有密切关系 , 吸气能直接产生膨胀力(棚劲) , 会影响发力大小和人体健康 。 练拳、发力要不要与配合的问题 , 相信大家心中一定已有了明确的结论 。 但要注意不宜超越习练阶段去讲求动作与呼吸配合的问题 。
1.“着熟”阶段 。 练拳时不宜强调动作与呼吸配合 , 而应以自然呼吸为宜 。 初步学拳时 , 许多动作都还没有搞清楚或不熟练 , 你就注重呼吸与动作配合 , 配合上往往出现该呼不呼、该吸不吸的憋气问题 , 产生了氧气不足的无氧运动 , 引起胸闷、四肢无力等症状 。 因此 , 着熟阶段不要强调或注重动作与呼吸配合 , 而应以该呼则呼、该吸则吸的自然呼吸为宜 。 这就是太极拳界所讲的“气以直养而无害”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