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典的后遗症有哪些,非典打激素的后遗症是什么


有人说非典最可怕的地方在于后遗症 , 这是为何? 非典型肺炎的后遗症有:
(一)呼吸系统的弥漫性间质纤维化;间质性肺炎;机化性肺炎;局灶性纤维化 。
(二)运动系统的股骨头缺血性病变及坏死;髋关节滑膜炎 。
(三)按照国家规定 , 经非典防治专家组集体认定属于非典后遗症的其他疾病 。
非典后遗症是怎么回事? 今年已经是2020年了 , 由于新型冠状病毒的快速传播 , 现在全世界都在为了消灭病毒而在奋斗 。 这让我不禁的想起2012年时候的非典 。 距离非典也已经过去了17年了 , 我很想知道在那场非典中不幸感染SARS冠状病毒又幸运活下来的人们现在怎么样了?于是我上网查了很多的资料 , 我突然发现非典虽然已经过去了 , 但是给那些人们带来的伤害却是一辈子不能磨灭的……首先是股骨头坏死 。 由于当年的医疗水平十分有限 , 没有研究出特效药 , 所以在治疗的时候对于危重患者不得已使用了大量的激素来保住他们的性命 。 总所周知 , 激素用来治疗疾病其效果是十分显著有效的 , 但是留下后遗症也十分巨大 。 在使用过后病情可能会反反复复发作 , 也可能会带来一系列的并发症 , 骨坏死就是其中最严重的一种 。 股骨头坏死会让生活变得很不方便 , 轻者会骨头酸痛 , 走几步脚就受不了了 , 重者直接就会导致瘫痪 , 生活都不能自理 。 其二是心理问题 。 在非典期间 , 有很多家庭都面临了家破人亡 , 疑似非典病人……精神都保持高度的紧张状态 。 其后 , 在我翻阅了许多资料后发现 , 在非典后国家没有对精神遭到创伤的患者得以重视 。 非典过去了 , 对于普通人来说也就是摘下了口罩 。 但对于那些患上SARS病毒的人们 , 却不是简简单单的这样 ,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 , 他们要学会去面对很多的问题和灾难 。 比如:非典留下来的后遗症、生活上的寸步难行、亲戚朋友们的看法……非典的后遗症到底有多么痛苦呢?这个问题我没有办法回答 , 因为那时候我还很小 , 对于当时没有太多的记忆 。 回到2020 , 这场战役会持续多久呢?我们不得而知 , 或许当我们脱下口罩后疫情也还在你不知道的地方继续下去 , 所以我们一定不能掉以轻心!

非典后遗症有多痛苦呢? 摘要: 非典后遗症 , 因为治疗与预防非典而留下的后遗症 , 主要是因为激素使用而留下的后遗症 。 2003年 , 为了抢救生命 , 激素类药物曾被大量用于非典紧急治疗 , 激素的副作用导致部分患者股骨头坏死 。 如今 , 这个被称为非典后遗症患者的群体 , 大部分生活艰难 , 6成家庭变故 。 而且 , 这个群体中的很多人 , 被习惯地遗忘了 。 非典对他们的身心损害极大 , 大部分人都有肺部病变等多种后遗症 , 尤其要引起重视的是 , 因受歧视而引发的心理障碍 , 钟南山院士称为非典最大的后遗症———“SARS后综合征” 。 对非典康复者 , 战胜疾病只是他们与非典抗争的第一役 , 如何克服因非典而起的心理困扰 , 仍需全社会的协同作战 。 非典后遗症 [编辑本段]背景 非典时期(2003年) , 全国报告的非典后遗症病例是5000多例 , 死亡349人 。 现在 , 在北京免费治疗的仅150人左右 。 那么 , 还有多少未能进入免费治疗行列的后遗症患者 , 他们的境况如何?媒体报道说 , 即便是在北京接受免费治疗的部分患者 , 也仍旧忧虑后续的生活 。 与此同时 , 很多患者还受到了心理抑郁症的困扰 。 一份大学生的调查显示 , 后遗症患者中重度抑郁症患者达39% 。 [编辑本段]范围 1、呼吸系统的弥漫性间质纤维化;间质性肺炎;机化性肺炎;局灶性纤维化 。 2、运动系统的股骨头缺血性病变及坏死;髋关节滑膜炎 。 非典后遗症患者3、按照国家规定 , 经非典防治专家组集体认定属于非典后遗症的其他疾病 。 [编辑本段]实例说明 简介 北京登记有非典后遗症患者约300人;民间调查显示80%因病离岗 , 60%家庭变故 。 骨坏死、肺纤维化、抑郁 , 几乎是非典后遗症患者的普遍状态 。 这个群体一直未进入公众视野 , 直到国际残疾日后央视“新闻1+1”报道:他们活得艰辛 。 长期以来 , 非典后遗症患者生活在疾病折磨和心理忧患中 , 他们生活在封闭的小圈子里 。 几年来 , 政府也做了诸多努力 , 包括定点免费治疗及进行生活补助 。 但“非典后”依然对未来恐惧 , 他们担心疾病的发展 , 担心丧失生活能力 , 而因“非典后”具家族性特征 , 他们也担心谁来照顾患病的家人…… 他们还在想着办法 , 找寻着过得更好的希望 。 非典后遗症患者暗夜的酒馆很安静 , 几杯下去 , 酒精的作用让方渤有些漂浮 。 9月28日 , 这个患有股骨头坏死、肺纤维化的中年人 , 试图猜想如没有非典后遗症 , 他现在会过着怎样一种生活 。 许多的镜头在他脑海里放大 。 回忆和猜想让他不安、焦躁 。 他砸碎了酒瓶 , 用玻璃片儿 , 朝着脑门戳了下去…… 目前在医院等待手术(右肩肱骨头清创)的方渤 , 脑门上有个明显的疤痕 。 “群”里其他人听说了方渤自残的事 , 没有太多惊讶 , 几年过来 , 他们都深刻体会过这种绝望的感受 。 他们是一个特殊的“群”———非典后遗症患者 。 作为“死里逃生”的非典患者 , 方渤一度“沉醉” , 直到半年后腿疼症状出现 。 六年前 , 2003年的北京 , 被非典包围 。 方渤是成功突围的人 。 患了非典的方渤 , 在东直门医院接受糖皮质激素治疗 , 当年6月 , 治愈出院 。 门诊楼上大幅祝贺患者康复的标语、家属手捧鲜花感谢医护人员 , 这样的画面 , 至今深印在方渤脑海里 。 那段时间 , 他是媒体的“宠儿” 。 作为“被成功治愈的非典病患” , 他还上了王志采访的“面对面” 。 时至今日 , 自豪感还时不时会在语气等细节中显现 。 从视频资料看 , 当时的他显得年轻、健康 。 他甚至有些侠义:听说治愈者的血清对研究有帮助 , 他拉着全家人去捐 。 他还签署了协议 , 死后捐献眼角膜及遗体 。 “那个时间段里 , 我是名人 , 活过来了 , 总想回馈 。 ”方渤回忆说 。 变化出现在半年后 。 半年后 , 他感觉腿疼 , 呼吸不畅 , 去医院一查 , 发现是因激素过量使用而导致的非典后遗症 。 方渤很快发现自己不是个体 。 2004年北京市政府对非典治愈者进行筛查 , 登记注册 , 这群人自发聚集了起来 。 方渤认识了张金萍等病友 。 [编辑本段]调查数据 57.97%的患者精神变差或记忆力下降; 55%的患者觉得注意力受到影响; 49.3%的患者觉得自己工作能力降低、工作压力增加; 44.9%的患者觉得对生活造成负面影响; 40.58%的患者变得容易烦躁; 20%的患者左右觉得恐惧或孤独; 100%的患者认为得到了家庭的温暖、亲朋的支持 , 并认为这对自己的康复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 非典后遗症患者 身体方面 78%的患者感到疲乏(其中觉得中到重度疲乏者有29例 , 超过42%); 74.3%的患者易出汗; 70%的患者有气短、气促的感觉; 50%以上的患者感到心悸、睡眠差、口干、胸闷; 26%的患者免疫功能有一定程度降低; 23.08%的患者出现小气道通气功能障碍; 65.58%的患者出现残气容积增加; 22.96%的患者出现轻度肺弥散功能障碍; 36%的患者仍见肺炎吸收不全病灶或间质性病变等(其中重症肺炎的患者占26%) 。 [编辑本段]建议 我们需要做的 , 就应该是长久的制度性“后救援” , 让他们在与病患抗争的同时 , 享有更具体、更细微的人情温暖与关怀 。 因为 , 一个健全的社会 , 必然要存在坚定而又永久的守候与呵护 , 让即使是处于最边缘最无力的人群 , 也会感受到人性的温暖 。 这样基于“后救援”的守候与呵护 , 首先应来自政府部门的制度性保障 , 并在此基础上 , 由民间组织完善至最细微的温暖与感动 。 从这个意义上说 , 只有这两种力量都遗忘了他们 , 他们才是真的被遗忘 。 同样 , 也只有这两种力量联起手来 , 他们才能真的被温暖 。 政府部门的制度性保障又该如何建立 , 才能做到不遗忘或抛弃任何患者?完善而又行之有效的公共卫生体系自然是关键 , 这也是它基本的公共良知与使命 。 因此 , 对非典后遗症患者而言 , 我们在这方面的“后救援” , 就是让他们的疾病得到有效治疗 , 让他们的生活有稳定的保障 , 让他们的心理抑郁得到疏导;与此同时 , 为所有的非典病例 , 建立完整的信息追踪档案 , 密切关注他们的生命健康 , 确保他们中的每一个人 , 都能得到永久的守候与呵护 。 当然 , 这也就需要做出更科学、更完善的制度性安排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