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茶品饮过程中的“绿茶思维”

普洱茶的品饮有两种模式:一种是煮茶法:一种是冲泡法 。
煮茶法源于唐宋的方法 , 后来在西藏地区得到最有力的传播 。他们将普洱茶与奶、盐巴、姜片、枸杞子等一起调煮 , 实质上有调味茶的功用 。现今除川藏地区仍沿用此方法外 , 其它地区则改进为纯普洱茶的煮茶法 , 强调普洱茶本味的特点 。这种品饮的方式是最科学的 , 它能将普洱茶通过煮的过程 , 使其营养物最大程度的“浸出” 。
冲泡法晚于煮茶法 。是明朝以后“散形茶”(绿茶的前身)而逐渐兴起的冲泡方法 , 也是绿茶、乌龙茶等习惯的品饮方式 。这种方法表面上简单易行 , 操作方便 , 也特别附合绿茶等茶类偏重感官审评的特点 。就这点而言 , 冲泡法对绿茶无疑是科学的 。但将这种方法用在普洱茶上 , 却会使普洱茶大为逊色 。很多人曾将普洱茶用煮茶法与冲泡法进行比对 , 发现用煮茶法使普洱茶的“厚、滑”度增加 , 冲泡法则次之 。
其实 , 云南人在品饮普洱茶时 , 也采用过近似绿茶的冲泡方法 。即将普洱茶先用铁器在火上“炙烤” , 而后用热水冲泡饮用的方法 , 这种“烹茶”的方式由于过程太多复杂 , 只维持在云南山寨少数人使用 , 很难普及 。
值得注意的是 , 冲泡法在普洱茶界的大量“普及” , 还有一个原因 , 既这种方法可涵盖所有普洱茶 , 尤其普洱茶的生茶 。就煮茶法而言 , 它只能被普洱老茶(即有一定年份的普洱茶)、熟茶、茶膏采用 , 普洱茶的生茶却无法用煮茶法 , 那样会使生茶变成“浆糊状” , 其汤色混浊 , 苦涩味更重 , 难于入口 。但这不代表煮茶法的落伍 。因为云南自古就有“爷爷制茶、孙子卖茶”的习俗 。新加工出的普洱茶不是用于“即饮”的 , 而是存放的 。只有存放一定年数的陈茶 , 才具有品饮价值 。其实 , 普洱茶的生茶被大量饮用 , 源于我们对普洱茶的“误读” 。
另外 , 从普洱茶的冲泡用具上 , 我们也可以看出 , 基本上也都是绿茶和乌龙茶的用具 , 尚不具备自身的特点 。仍属于对绿茶的“借用”范畴 。
【普洱茶品饮过程中的“绿茶思维”】总之 , 普洱茶要想规避“绿茶思维” , 应首先强化“科学普洱”的理念 。我们正在运用当今的科学技术努力破译普洱茶这一古老的农业产品 , 并希望搭建一个全新“科学普洱”的框架与内涵 。在这个过程中 , 我们不反对借鉴外来成熟或优秀的工艺 , 但也要注意符合普洱茶自身的特点 , 切忌简单模仿或硬性抄习 。否则 , 只能是对普洱茶的是一种“矮化” , 并导致最终的品质下降 。应当说 , 这是谁都不愿见到的结果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