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讽刺狂妄自大的人,提醒他人别太狂的句子


怎样对付一个狂妄自大又自私的人 据《妙法莲华经》记载,当释迦牟尼佛将入涅盘时,阿难问佛四个问题,其中一个就是“我们应如何对待恶性的比丘?”释迦牟尼佛回答说:“不与恶性比丘争辩,不要理他,以沉默对待之 。 恶性比丘是不讲道理的,故不和他争辩,让其自生惭愧心,以此影响他反过来遵守规矩,所以这是最好的办法 。 ”

怎样对待那些不讲客观真理、只讲自己实惠,不讲天道公理、只讲自私自利,不讲仁义道德、一味胡搅蛮缠,不看长远、只顾眼前的性情凶恶和尚,释迦牟尼佛的观点很明确,就是不要与他争辩,无论他怎样说都不要理睬他 。 因为那些中了邪魔思想毒害的邪恶和尚,性情急躁、狂妄自大,不信佛理,不讲佛法,不讲仁义道德,甚至连一点道理都不讲,跟他们争辩是非,会使他们已经狂躁的性情更加狂躁,刺激他们在邪恶的道路上越走越远,直至毁灭 。 如果别人都不答理他,给他心情平静下来的时间和机会,就有可能使他们狂躁的心情慢慢平静下来 。 心静能使人理智,理智才能正确思考问题;心静能产生悟性,有了悟性才能悟出天地人间的大道,并能自觉地去遵守 。 静能生明,静能生智,静能生悟,静能生正;明智又会反过来促使人的心情平静,使人正直无私,不违反天道地道人道 。 静与智相因相生、相生相成 。 人由静变躁容易,由躁入静比较困难 。 内因是主要的,外部条件的作用也很重要,尤其开始由躁入静,使其狂躁的心情慢慢平静下来,外部条件是不可缺少的 。 心情由躁变静,就是由邪恶变为正直善良的转折点 。 佛祖教育说不要与恶性比丘争辩,不要理会邪恶比丘的诬蔑,就是要给恶性比丘的转变——静下来平心思考自己的所言所行、认识其错误创造外部条件 。 静下来平心思考才能分清正确与错误,知道以前错了才能“自生惭愧心”,自生惭愧心才能去“遵守规矩”、遵守天道地道人道客观规律去说话做事 。 这就是“不与恶性比丘争辩,不要理他,以沉默对待之”能够“以此影响他反过来遵守规矩”的道理所在;说它是最好的办法,是从尽力挽救恶性比丘而言的 。 这个故事和道理告诉我们,对待邪恶之人、坏人、反复无常的小人、不讲道理之人的言语攻击、谩骂和诬蔑,为了让他们从毁灭的道路上回心转意走回来,也应默然待之、不要理他,给与改正的时间和机会 。
用什么句子来形容狂妄自大的人 1、接受批评是根治自负的最佳办法
自负者的致命弱点是不愿意改变自己的态度或接受别人的观点,接受批评即是针对这一特点提出的方法 。 如何使青少年的克服自负心理呢,它并不是让自负者完全服从于他人,只是要求他们能够接受别人的正确观点,通过接受别人的批评,改变过去固执已见、惟我独尊的形象 。
2、与人平等相处
如何使青少年的克服自负心理呢,自负者视自己为上帝, 无论在观念上还是行动上都无理地要求别人服从自己 。 平等相处就是要求自负者以一个普通社会成员的身份与别人平等交往 。
3、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自负
如何使青少年的克服自负心理呢,既要看到自己的过去,又要看到自己的现在和将来,辉煌的过去可能标志着你过去是个英雄,但它并不代表着现在,更不预示着将来 。
4、提高自我认识
要全面的认识自我,既要看到自己的优点和长处,又要看到自己的缺点和不足,不可一叶障目,不见泰山,抓住一点不放,未免失之偏颇 。 如何使青少年的克服自负心理呢,认识自我不能孤立地去评价,应该放在社会中去考察,每个人生活在世上都有自己的独到之处,都有他人所不及的地方,同时又有不如人的地方,与人比较不能总拿自己的长处去比别人的不足,把别人看得一无是处 。

推荐阅读